【译】文件至上的应用程序 / File over app / 作者:kepano(Obsidian.md 的 CEO)

本文转自 【译】文件至上的应用程序 / File over app / 作者:kepano(Obsidian.md 的 CEO) - PC数码 - Stage1st - stage1/s1 游戏动漫论坛

一点点译介:

这篇文章并不长,大概几分钟就可以读完,首次发布于 2023/07/01[1],距今刚好满一年,作者是笔记软件 Obsidian 的全职 CEO。
你可能会惊讶于区区一个用来记笔记的应用居然还有自己的 CEO?没有错,他是去年二月上任的[2],同时也是 Obsidian 最流行的主题 Minimal 的开发者[3]
他主要负责维护并推行 Obsidian 自建立以来逐渐内化的核心价值观 / 指导原则[4],文章描述的 File over app(文件至上应用)这个概念就是 Obsidian 价值观的一部分。
「文件至上应用」这个词带点我个人意译的成分,我认为它在中文语境下能够很好地描述文章想要传达的信息,你将它理解为「文件在应用上」、「文件优于应用」也都是可以的。
这里的文件我理解为特指应用程序内部可以跨平台 / 跨应用互换的最小数据单元。

一点点楼主的话(可以跳过):

我是谁?为什么要翻译这篇文章?
我:2020 年被双链浪潮席卷的 Obsidian 早期用户、失败的 Markdown 类双链卡片笔记软件跟风仿制者、Obsidian 插件开发者和社区开源主题代码贡献者、Obsidian Insider 版本支持者(aka 付费内测用户),别报菜名了,这里坐不下那么多人

我非常认可 Obsidian 的理念,尤其在它将核心功能插件化并随之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社区生态后,这个应用产生了质的变化。
我个人最遗憾的就是曾经长期抛弃过它,错过了它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我经过千山回首再看,发现它竟然生长繁茂到不逊色于任何独立软件时,我彻底被它俘获了——我被束缚在一个应用里,但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想翻译下 CEO 的这篇文章也是借着 2024/06/30 这一天 Kindle 国区正式终止所有网络服务[5],我主动舍弃了三千多份云端个人文档(漫画 + 小说)开始说起。
互联网平台服务,或者是具有封闭数据格式的本地应用,一旦经过足够的时间让你无法再访问它们时,构成你独有个人资产的数字延伸(私人数据)该何去何从?
我只能被迫选择舍弃掉它们原本应该在的地方,砍下它弃置于硬盘、重新接上一个新的赛博「义肢」,没错,对我来说这一过程就像失去身体的一部分一样痛苦。

再举个事例,MarginNote 是我长久以来无法割舍的笔记 / 学习类软件(我是从二代开始的用户),它在前段时间刚刚发布了第四代更新,我也跟随着最新版本升级了。
在我用下来一个多月后,我对 MarginNote 4 的功能增强带有惊喜也稍有些失望。因为无论它再怎么强大,我也始终无法打通 MarginNote 到其它应用的工作流,文档摘录、笔记卡片、思维导图等数据无法以可互换的格式进出。MarginNote 4 虽然作为大版本升级更新的功能让它变得更好用,不过并没有也不会改变这个软件设计时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让你脱离它也可以无障碍使用而设计。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指摘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然后直到某一天(几天前),我的 MarginNote 脑图因为某种程序设计上没有考虑到的操作,彻底崩溃了。应用一旦索引到有问题的脑图就会瞬间闪退,我只能重复进行清空数据重装、等待 iCloud 完成数据同步、再次闪退的流程。因为有问题的数据已经存于云端,而我又没有办法将它单独剔除,甚至都很难找到一个时间点让我可以将没有问题的数据单独备份再手动覆盖还原。一张出问题的脑图可能仅仅只是出错在一个有矛盾的节点,却导致了我所有数据都无法正常进行访问。
从这时起,我才决定认真考虑用 Obsidian 平替 MarginNote。在我投入实践后发现,除了手写和 OCR 扫描版 PDF 这两个主要功能,构成 MarginNote 核心工作流程的大多特性我都可以在 Obsidian 内通过纯文本形式的开放数据格式实现。虽然做起来并没有 MarginNote 方便快捷,不过 Obsidian 也有自己才能完成的事,而我又获得了对自己数据的完全掌控,这一切都是基于 Obsidian 开放的设计理念才能实现。

至于为什么要将这些东西发在泥潭 PC 区而不是别的地方?
我不知道,可能是因为我并不在乎有谁在乎我写的这些内容,也可能是想着如同之前发过对 Arc 浏览器标签管理思考的帖子一样[6],给更多还没有尝试过的人推介 Obsidian 这个改变我工作流的应用。
我一直认为笔记软件或个人知识管理不应该存在什么迷思或者被魅惑的地方,它们的作用是为了磨砺思维、具象思考,只有当你真正看清自己的思想,你才能够改进它们,使它们更具细节、更有说服力[7]
学习使用软件工具可以帮助你更有效率地完成这些事,而具有开放数据格式的工具则能给你无惧变化的能力,Obsidian 目前做得很好。

说多了的废话点到即止,下面开始终于是正文。

「文件至上应用(File over app)」是一种哲学:如果你想要创造可以长久存在的数字造物(Digital artifacts),那它们必须是你可以控制的文件,并且格式要易于检索和阅读——你使用的工具要能给你这样的自由。

「文件至上应用」也是一声对工具制作者们的呼吁:接受所有软件的存在都是短暂的,赋予人们对其数据的所有权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所创建的文件会变得远比你用来创建它们的工具更为重要。应用程序是短命的,但你的文件有可能会长久存在。

埃及古代寺庙中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这些文字所传达的思想显然比用来雕刻它们的凿子型号更加重要。

这个世界充满了通过多种媒介传播的无数前人思想——从泥板到手稿、到绘画、到雕塑、再到壁毯。你可以触摸、握住、拥有、存放、保护以及注视这些造物。要阅读这其中写在纸上的内容,你需要的只是一双眼睛。

今天,我们正在创造数不清的数字造物,但这些造物中的大多数并不受我们的控制。它们被储存在服务器上的数据库里,关在互联网连接及云服务账号的后面。甚至在你的硬盘上的本地文件也使用自己专有的格式,使得它们与老旧的系统或其它工具不相兼容。

这里引用我最近写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8]

如果你希望你的笔记在 2060 年代或 2160 年代的计算机上仍然可读,那么重要的是保证它们在 1960 年代的计算机上也是能够被读取的。

你应当希望你创建的文件可以持久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后人,也是为了你未来的自己。你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你可能会想重温一下你多年前或几十年前创建的东西,不要将你的数据封锁在你无法检索的格式中。

这段时间我在使用一个我协助开发的应用 Obsidian 进行写作[9],但我也不会幻想它会永远存在下去。这个应用最终将会变得过时,而我通过它创建的纯文本文件才是被设计用来长久保存的。我并不知道除了我之外是否还有人会想要阅读这些内容,但是只要未来的我还需要看,就足够让这件事值得一做了。


  1. File over app — Steph Ango ↩︎

  2. I’m joining Obsidian full-time as CEO - Obsidian ↩︎

  3. GitHub - kepano/obsidian-minimal: A distraction-free and highly customizable theme for Obsidian. ↩︎

  4. About - Obsidian ↩︎

  5. Kindle国区停服倒计时,6月30日停止云端下载,买了书的该备份抓紧备份吧 - PC数码 - Stage1st - stage1/s1 游戏动漫论坛 ↩︎

  6. 浅谈 Arc 浏览器的标签页管理|Windows 版已正式发布 - PC数码 - Stage1st - stage1/s1 游戏动漫论坛 ↩︎

  7. 这句话改编引用自特德·姜的短篇小说《双面真相》,推荐阅读。 ↩︎

  8. The new Obsidian icon - Obsidian ↩︎

  9. Obsidian — Steph Ango ↩︎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