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元跨儿选)同性=指派性别相同,异性=指派性别相反
- (非二元跨儿选)同性=指派性别相同,异性=指派性别相反
- (二元跨儿选)同性=性别认同相同,异性=性别认同不同(即nonbinary算异性)
- (二元跨儿选)同性=非异性,异性=性别认同相反(即nonbinary算同性)
- (二元跨儿选)同性=性别认同相同,异性=性别认同相反(即nonbinary既不是同性也不是异性)
- (非二元跨儿选)同性=nonbinary,异性=非nonbinary
- 同性=无,异性=所有人
- 同性=所有人,异性=无
- 同性=所有人,异性=所有人
- 同性=无,异性=无
手动同步投票:
[poll type=regular results=always public=true chartType=bar]
小调查:列表跨儿在遇到小测试里的“异性”“同性”的时候怎么定义?
- (二元跨儿选)同性=指派性别相同,异性=指派性别相反
- (非二元跨儿选)同性=指派性别相同,异性=指派性别相反
- (二元跨儿选)同性=性别认同相同,异性=性别认同不同(即nonbinary算异性)
- (二元跨儿选)同性=非异性,异性=性别认同相反(即nonbinary算同性)
- (二元跨儿选)同性=性别认同相同,异性=性别认同相反(即nonbinary既不是同性也不是异性)
- (非二元跨儿选)同性=nonbinary,异性=非nonbinary
- 同性=无,异性=所有人
- 同性=所有人,异性=无
- 同性=所有人,异性=所有人
- 同性=无,异性=无 [/poll]
(一想到世界上还要存在同性和异性就有点荒谬(
跳过这道题,如果不可以就跳过整个测试(x
每次在这种小东西上做到同性/异性就感叹一下真是顺性别霸权啊.png 然后开始随心所欲定义同性和异性
苹果的异性是另一个不同颜色的苹果,还是橘子呢?
苹果的异性是其他苹果,苹果的同性也是其他苹果
一直认为“指派性别”是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就像笔电出厂的预装系统一样
顶一下帖
我怎么是唯一在做题的时候会把同性和异性都定义成所有人的
从数学上来说,在测试题里,定义成无和所有人都是特殊点,可以对应 never 和 any(?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所以如果异性 = 无,对于“你对异性的兴趣减退”这种题目就能任意选(?)
虽然其实考虑形式化的说,一种是设异性为 G(x),兴趣减退为 P(x),对异性的兴趣减退为
又有没有异性,即 \forall x. G(x) =\text{False},假命题推任何都真
所以 \forall x. (G(x) \to P(x)) 为真,因此如果异性 = 无,“你对异性的兴趣减退” 为真
我会根据题目意图来改变“同性”和“异性”的映射
比如如果题目就是单纯调查我的性取向或者我和同学的关系,那么我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认同(女性)决定“同性”→“女性”,异性→“男性”
但比如遇到心理科给出的“你近一个月对异性的兴趣如何”这种题目,因为我知道题目的意图在于“通过了解我对性缘关系的兴趣来判断我的精神状态”,所以我会根据自己的性取向(同性恋),先把这里的“异性”重写成“同性”,再根据我的性别认同(女性),把“同性”映射为“女性”
不得不说很多测试题默认只考虑了顺直,所以我看到涉及性别和取向的题都要考虑要不要rewrite
私人的看法
同性:MtX和一些MtF(取决于我对她们的印象?)
异性:其它
但是官方/学校的问卷只敢按照指派性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