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判断对方是否有自杀风险
判断危险因素
一个人无论何时具备以下危险因素中的5项以上,或某些危险因素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都可被视为处于自杀的高风险期
- 有自杀家族史。
- 有自杀未遂史。
- 已经制订了具体的自杀计划。
- 最近经历了心爱之人去世、离婚或分居。
- 最近由于经济损失或受虐而导致家庭不稳定。
- 最近遭受了躯体或心理创伤,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人,比如性侵、霸凌、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陷入巨大的创伤和经历过的躯体、心理或性虐待中不能自拔。
- 有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目前处于抑郁症的恢复期或正在住院治疗(抑郁症患者初次服用精神类药物以后的一段时间自杀风险反而会升高)。父母、子女或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中有人得过抑郁症,那么这个人得抑郁症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高出2~10倍
- 有药物或酒精滥用史。
- 长期处于压力和紧张的氛围中,并且情绪无法得到疏解的人。
- 有失败的医疗史。
- 独居,而且与他人失去联系。
- 在分配个人财产或安排后事。
- 有特别的情绪和行为改变,比如冷漠、退缩、隔离、易怒、恐慌、焦虑等,或者社交、睡眠、饮食、学习、工作习惯发生改变。
- 有严重的绝望感或无助感。
- 有愤怒、攻击性、孤独、内疚、敌意、悲伤或失望等情感表达。
- 性格比较内向、敏感、悲观、自卑。
判断行为征兆
值得注意的是,自残并不一定是自杀的征兆,虽然自残和自杀有一些相同的原因,比如
- 逃避难以承受的痛苦。
- 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 缓解紧张、焦躁的情绪。
- 寻求他人的帮助。
如果你认为某人有自杀倾向,你可以放缓语气,勇敢地询问,比如
- “你想自杀吗”
- “你经常有自杀的想法吗?”,
- “是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呢?”,
- “我可以问问,你想通过什么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吗?”
切记,不能以高人一等的态度或者命令式的口气,也不应该有先入为主的倾向。这样的表述比较平易近人,有自杀想法的人可能不会过于排斥。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直接询问的做法会强化对方自杀的想法。但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有自杀倾向,直接询问不会增加他们的自杀风险。相反,这样问实际上给了他们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让他们知道有人在关心他们。
与有自杀倾向者探讨相关话题,甚至使用“自杀”这个词汇,不会对自杀者产生直接刺激,或者加速自杀的进程。坦诚地探讨反而能大大缓解TA “我是不被人理解的”和“没有人愿意帮助我”的绝望情绪。
因此,谈论自杀、直面死亡并不是禁忌,而是在向对方释放一个信号:TA可以安全地,不受到指责、非议(judgement)以及评价地向你寻求帮助。这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与TA建立信任关系。
第二步:判断是否需要立刻报警
报警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不到非常危机的时刻或者是恰当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报警,否则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当情况较为缓和, 对方暂时没有生命危险,可以进行简单对话时,我们应该先询问对方是否愿意主动离开“危险源”。之后,再判断是否需要报警。
需要酌情处置的情形
仔细观察,如果对方出现以下情况,请斟酌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报警
- 处于危险的物理环境中,如楼顶,桥边
- 身上携带、持有会对自己或者周围他人造成伤害的物品,如刀具,燃具
需要立刻报警的情形
如果对方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刻报警
- 当对方表现出极为明确的即将实施自杀行为的想法,并且对方处于独处状态,所有人都与对方失联的情况下;例如QQ/微信信息不回复,电话不接,现实中找不到人
- 当对方已经实施自杀行为,如吞服超出致死量的药物或毒物
报警,要告知对方
当对方发现有人报警并且询问时,需要告知对方已经报警的情况。
当对方已经处于紧急危险状态,无法表达意愿时,我们要立即向警方、消防以及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寻求帮助,保障对方的人身安全。
但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绝不能使用威胁或刺激的方式,而是要表达出自己对TA的关心,以及对TA生命的珍视。
报警不是谈判的筹码,而是因为在乎。
报警的后果
来自自杀者的麻烦:报警只能救到这一次,若是无法提供后续的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医疗和解决导致当事人自杀的现实困境,则还是会不断地再次自杀。
同时一个人自杀未遂的次数越多,那TA下一次自杀死亡的概率和尝试自杀的频率往往也会越来越高。
由于在自杀被阻止后,没有得到医疗和解决导致自杀的相关现实困境,自杀者往往会忌恨报警者(以及警察)。
报警前的信息整理
如果决定报警,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收集对方尽可能多的个人信息
- 如果还能联系到对方本人,可以通过各种旁侧敲击的询问方式来尽可能的获取对方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电话,住址,QQ,微信,所在城市,学校,家人联系方式。
- 如果已经无法通过任何联系方式联系到本人,可以通过尽可能的查询对方在公共网络平台和QQ空间与朋友圈等网络空间尽可能的获取对方的个人信息。
- 可以通过添加对方的现实朋友或网络朋友进行询问的方式来尽可能获取对方的个人信息,并且可以鼓励对方的朋友也共同参与到自杀干预中。
- 尽可能的通过当事人发布的文字信息,照片,视频,快递订单,网购记录,历史聊天记录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间接检索当事人可能的个人信息。
- 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获得有效信息,紧急情况下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信息。
报警怎么报?
电话报警
拨110陈述事实之后,民警会告诉你要报给自杀者所在地的公安,直接拨110拨到的只是本地的。
拨给自杀者所在地公安应该是110前加区号,各地区号可以通过在搜索引擎搜索城市区号查询到。
例如北京区号可以搜索”北京区号“。然后查询到北京区号是010,然后则是拨打010110。
报警后向民警提供对方你知道的所有相关信息(如果一个信息无法确定真实性则不提供),如身份证号,身份证姓名,身份证性别,电话号码,住址,社交关系,亲属联系方式,微信号,QQ号,工作单位,学校等,包括网络订单,快递订单,有多少信息给多少信息。
如果是跨性别者则向警察额外说明对方的身份证性别,并且把对方打扮成了另一个性别的情况说明,例如:这是个男孩,但是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女孩。(危急时刻不要和民警纠结跨性别的概念!)
即使只有一个QQ号或者微信号也可以向民警报警,在警察面前,所有的网络信息都是透明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信息越少民警找人花费的时间就越久甚至可能放弃找人,所以一般情况下信息越全越好。
(少部分情况下)如果民警质问:只有一个QQ号/微信号不知道地址姓名我们怎么找人?
则可以向对方表示要求对方使用数据手段进行干预,和对方说“我已经和本地公安报过警,对方说只需要提供QQ/微信号就可以了。”
微信报警
微信公众号报警:
现在各地区都有自己的公安微信公众号,可以直接在公众号(注意是自杀者所在地的公安微信公众号)上报警,要填写相关信息。最好把宣告自杀的帖子截图下来,在提供图片那一栏里发上去;电话号码也会要求提供(往往是需要短信验证码验证后才能报案)
微信报警之后不久,就会接到警察的来电,详细核实所给的信息,但是也会问你的包括身份证号在内的个人信息!
出警到地方之后一般会再打一通核实一遍相关信息。
微信小程序微光行动报警:
微信小程序→微光行动→TA需要帮助→紧急情况上报
之后如实填写信息,然后提交
第三步:与对方进行沟通和交流
交流中的禁忌
尽管交谈很重要,但仍有很多事情是不适合说或者做的,比如
- 认为自杀的人就是单纯矫情、想得太多或者心理素质太差。尊重和理解不同人之间的差异,是建立信任的前提,也是有效帮助的开始。
- 认为真正想要自杀的人,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想死的。
自杀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即刻做出的决定,而是自杀倾向者经历了持续而痛苦的摇摆不定后,最终的选择。它有一个过程。在挣扎和摇摆中,TA往往会释放一些“求救信号”,你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坦诚的干预,尝试挽救一个生命。
- 认为不可以直接跟自杀者,提及任何自杀相关的话题。不要回避使用“自杀”一词,直接讨论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 与他就自杀的想法进行辩论,进行空洞的说教,与他讨论自杀是对还是错。
- 用愧疚感或威胁来阻止他自杀(比如,告诉他这样做会毁掉他的家庭等)。
- 弱化他提出的问题,对事态严重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当事人的问题微不足道。
- 频繁并且单一的给对方敷衍的安慰。比如,“别担心”,“振作起来”,“你什么都有了”或者“一切都会好起来”。
- 用你自己的故事来打断他的话。
- 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你对某件事不感兴趣或态度消极。
- 试图给他做精神疾病诊断。
- 对对方诉说的事情表现出震惊、困窘、惊恐。
- 刺激当事人加速实行自杀。
- 给予对方虚假的承诺,例如:
承诺对方实施自杀行为时,绝对不会报警。
承诺自己会给予对方自己无法给予的帮助。 - 当对方自杀风险很高的时候,现实中选择离开当事人让其独处。
同时,危机干预中你不可以说的语句
-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我了解(应当直接完整复述对方遇到的困难和想法,达成共情,而不应当省略)。
-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情都会没有问题。(这句话无法消除对方内心的恐慌与恐惧)
-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认为当事人的困难微不足道)
当对方重要的人离世时,你不应该说
1.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2.你能救回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3.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其他孩子/亲人/朋友。
4.你爱的人在死时并没有受到太多痛苦。
5.他/她死之前已经过了幸福的一生。
6.他/她现在去了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7.你会走过来的,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8.你应该回到你的生活中正常生活下去。
交流的具体方式
当有人告诉你他想自杀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震惊和焦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你需要避免做出消极的反应,而是要表现出冷静、自信和富有同情心的样子。当确认过对方和自己都处于安全的条件下,我们就可以尝试干预了。
确认意愿
明确询问TA是否愿意接受干预,是否愿意向你倾诉
确认对方的意愿后,我们可以通过描述自己想要帮助对方的心情,开启干预。
如:我很愿意跟你一起,帮助你一起来缓解现在的痛苦情绪,你愿意和我分享自己经历过的宝贵的感受吗?
对方的肯定,以及自愿的表达,是我们进行后续干预必要的前提。
肯定对方
在倾听中帮助TA转换视角,寻找自己的独特价值
在这一步交流中,我们要尽量使用开放式提问(Open-ended question),引导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回忆和细节。
引导提问小工具,5个w与1个h:
where 在哪里发生的呢;
when 什么时候发生的呢;
who 当时都有谁在场,你觉得是谁对你的影响最大呢;
why 你觉得为什么这件事对你影响最大;
what 发生了什么呢;
how 当时你选择怎样解决的呢,后来呢,你觉得自己更喜欢哪种方式呢。
倾诉是TA信任的表现,请温和、耐心地听完。
在这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肯定(Affirm),肯定TA们所遇到的困境和经历的痛苦,肯定TA们过去独自、以及现在与你一起尝试的努力和改变。
倾听和排解
不要把TA的困难和问题,跟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作比较,倾听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接着,我们可以强调一下,与他人相比,TA某一项独特的优势,主动去留意、欣赏、赞美他们在叙述中提到过的积极行为,哪怕是非常小的行为。例如TA所付出的努力,或面对困难的勇敢和坚强。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我非常非常能够理解面对这样的困难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但是你现在愿意跟我交谈,愿意向我倾诉,跟我一起讨论,已经是在很努力地寻求改变了不是吗?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了,辛苦了,你真的很坚强。
在对方一段表达结束后,我们可以通过重复或者简单**重组(Reflect)**TA的话,来表达我们是在认真倾听,并检验我们的理解是否准确。
例如对方谈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你可以这样说:你刚刚谈到,在与父母的交谈中,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随意批评你的选择和行为,而不愿意真正去理解你的处境,这让你觉得非常委屈和气愤,对吗?
这样做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对方的抵触情绪。
交流技巧
- 说一些真正关心对方的话比说你应该怎样做更有效。你需要理解、支持有自杀想法的人,还需要全神贯注地倾听他们的话。
- 问一问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
- 你要让他们安心,向他们表示你愿意听他们说任何想法和感受,以及他们想死的原因。
- 让他们知道,可以把这些事情说出来,即使过程可能很痛苦。
- 允许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尽情哭泣、发泄愤怒,甚至是大声咒骂。
- 感谢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告诉他们这样做是有勇气的表现。
- 倾听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耐心和冷静,平静而共情地倾听。
- 不轻易同意或者否定他们的态度、行为、观点,让他们自由地表达
- 提出开放式问题,这样才能问他们更多问题,从而发现隐藏在自杀念头背后的信息。
- 以总结的方式表明你确实在倾听他们,比如,“你想表达的就是……吗?”
- 通过对话,找出其中的重要信息,评估危险程度。
- 询问既往史(有无自杀未遂)
- 分析除自杀之外还可能发生的事情。
- 询问其自杀计划。
- 时时刻刻表现出同理心,同情并给予支持。
危机干预中你可以说的语句
- 对于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我觉得很难过
-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 我很高兴现在你和我一起在这里/你正在和我说话。
- 这不是你的错。
-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正常的。
- 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些一定让人难过/痛苦。
- 你不会发疯的。
- 事情不会一直这样的,它会变得更好,而你也可以变得更好。
- 你的想象会造成一个比事情原本的样子更加可怕的现实。
- 哭泣,憎恨,想报复都是没关系的。
你应该做的事情
- 达成协议以拖延时间。
- 参与其他支持(如家庭干预,经济支持)。
- 如可能,转移自杀工具。
- 采取行动,告知他人,得到帮助(如果没有能力独立干预,可以将对方危机干预的任务转介给其他人)
- 如果自杀风险很高则始终陪伴当事人(如条件允许,现实陪伴效果最佳,退而求次则网络陪伴)
- 如果自杀风险很高,切勿让其独处。
第四步:分析对方的主要危机来源
通过对方的家庭,学业,工作,医疗,生活和精神等状况,分析对方的主要危机来源
分析前,需要获知对方的生活信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提问来获取这些信息,如:
家庭情况
获知和对方一起生活的主要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的经济情况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态,同时询问对方的家族成员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
如果对方是跨性别者,需要询问对方是否已经和家庭成员告知自己的跨性别者身份(出柜),如果已经出柜,同时需要询问对方每一个家庭成员对待TA跨性别者身份的具体态度,以及询问是否因此产生家庭矛盾,同时对家庭矛盾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是否遭受家庭暴力。
- 你平时和家里哪些人生活在一起呢?是你的父母,还是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 你是你父母的独生子吗?有在一起生活的,包括堂哥堂姐表弟表妹在内的兄弟姐妹吗?
- 在和你生活的家人里面,除了你的父母以外,还有谁呢?
- 你和家里人出柜了吗?
- 你家里人知道你吃糖的事吗?
- 家里人对待你出柜的事情,是什么反应和态度呢?
- 在你出柜之前,你感觉你家里人和你关系怎么样呢?
- 你家里人知道你自杀,自残的事情吗?
学业情况
获知对方是处于正在上学,还是休学,辍学,或已经毕业。获知对方就读院校是本科,专科,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或技术学校;同时分析对方在校园所处于的人际环境,是否遭受校园暴力。
- 你现在还在上学吗?
- 目前在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呢?
- 你有参加中考吗?
- 你有参加高考吗?
- 一共休学多久了呢?
- 学籍还在吗?
- 你未来还有参加普通高考的打算吗?
- 你现在是在寄宿还是走读呢?
- 学校里会有人欺负你吗?
医疗情况
获知对方是否确诊精神疾病或身体疾病,并且询问包括精神类药物和激素类药物的服药历史情况。如果对方有在进行不规范的用药,包括不规范剂量的激素类药物用药,都有可能严重恶化对方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
- 你目前有吃过精神类药物吗?
- 你曾经有吃过精神类药物吗?不仅仅是药物滥用,正常治疗剂量的精神类药物都算 。
- 你目前吃的精神类药物分别是哪几种,叫什么名字,你分别吃的是什么剂量?
- 你目前有在吃激素类药物吗?
- 你目前吃的激素类药物分别是哪几种,叫什么名字,你分别吃的是什么剂量?
- 你有去医院的精神科门诊看诊过吗?
精神情况
通过对方的自残史,自杀史,药物滥用史,酒精滥用史,吸烟史和沟通交流中对方所展现的精神状态对对方的精神状态进行一个综合判断。
- 你之前od的药物,一共od过几次,每次的剂量是多少,药名是什么,你还记得吗
- 之前你一共自残过几次,你还记得吗
- 早的一次自残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呢
- 自残的频率大概是多少呢
- 你喝酒吗?一次喝多少?频率大概多少?
- 你吸烟吗?多久吸一次?平均一天吸多少?
生活情况
通过询问对方的社交关系,恋爱史来分析对方的人际支撑和综合情况。
- 你现实生活中有要好的朋友吗?
- 网络上你有要好的朋友吗?
- 你谈过恋爱吗?
- 目前你的恋爱状态如何?
- 你觉得你身边有没有可以让你依靠的人呢?
工作情况
通过询问对方的工作环境,来分析对方所承担的工作压力,同时通过工作情况分析对方的精神情况和经济情况。
- 目前有在工作吗?
- 有尝试过去寻找工作吗?结果如何?
- 感觉找工作难吗?
- 工作的时候感觉会有人歧视你吗?
- 感觉工作辛苦吗?
- 之后打算在这个工作上一直做下去还是打算换个工作呢?
第五步:尝试帮助对方化解危机
明确危机来源
获知以上信息以后,就可以对对方的心理危机来源进行分析
- 首先分类对方目前所遭受的心理危机来源中,有多少来自于现实困难。如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就业歧视,经济困难,身体疾病。这种情况下则将之后的重点优先放在帮助对方解决现实困难为主。
- 如果对方所遭遇到的现实困难比较微小或不明显,则可以分析对方的心理危机是否是由于孤独所导致缺爱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则将之后的重点放在给对方持续的精神支持为主。
及时就医
如果对方在没有现实困难的情况下,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莫名其妙的想自杀,莫名其妙的感到痛苦等情况。在精神支持和心理干预无法完全解决心理危机的情况下,则将之后的干预重点放在尽可能的创造给对方进行精神科医学治疗的条件为主。例如:
- 说服对方去医院精神科看诊,然后遵循遗嘱按时吃药;如果医生建议住院,则尽可能说服对方主动住院治疗。
- 如果对方的家庭,学业等情况不允许对方进行精神科治疗,则为对方尽可能创造精神科治疗的条件。例如为对方做家庭工作说服对方家长同意送孩子进行精神科治疗。
- 如果对方本人抗拒住院,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陪伴当事人一起去住院的方式来消除对方对住院的抵触情绪。
- 如果对方强烈抗拒精神科住院,且自杀风险极高。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说服对方家人进行强制住院流程。
- 如果因为经济,家庭等各种原因无法住院,可以通过找人对对方进行24小时看护并且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强制喂药等方式进行精神科治疗。
第六步:稳固干预成果
帮助TA一起计划,如何度过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
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复盘总结(Summarize),巩固之前的谈话中达成的共识与理解,和对方一起制定一份完整的安全计划(Safe plan),帮助TA更自如地应对下一次危机。
在安全计划里,我们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出现哪些信号,代表我正在经历强烈的自杀念头?
如:强烈的自残自伤想法,无法控制的绝望感等
过去出现自杀冲动时,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有效转移注意力?如果未来出现类似情况,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处理?
如:阅读喜欢的书籍,给信任的朋友或家人打一个电话,去健身房或者户外运动一小时
有哪些人能够在自杀危机中,为我提供支持?我可以立刻联系哪些人,他们的联系方式是什么?
如,朋友、家庭成员、专业的危机干预人员或心理健康从业者
在生活环境中,我应该如何远离可能作为自杀手段的工具?
如:将尖锐物品锁进特定位置,尽量选择低层住宅
最后,在过往的这么长的时间里,是什么一直支撑着我活到了现在?
在安全协议的制定过程中,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TA的客观条件,帮助TA转介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或者治疗资源,进行后续的关怀过程。
长期稳定的支持和陪伴关系,可以很好地延长自杀干预对自杀者的积极影响。
关于抑郁症患者的注意事项
要积极治疗
血的事实告诉我们,抑郁症必须治疗。许多患者的亲朋好友认为,抑郁症只是心理、情感问题,只要谈谈话,疏导疏导,“打开心结”,就能“走出来”。这实在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因为研究显示,抑郁症是一种生理性的疾病,尤其是中度、重度抑郁症患者,绝大多数已经产生了脑部病变。
至于患者本人,得了抑郁症,起先不自知;捱了很多时日,才会犹犹豫豫走上求治之路。那时他心理准备不足,当医生告诉他,疗程很长,至少半年以上,甚至两年、三年,还要不断复诊、复查,他就会畏难、绝望、抗拒,经常不能坚持治疗,最终酿成悲剧。
一旦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不要犹豫,立刻去正规的精神科医院;根据自己的病情程度,请医生决定,是吃药,还是看心理医生。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在抑郁症早期,时间就是生命。
是否休学或辞职,应该从我们自身的病情考虑,疾病的严重程度是最重要的判定因素。抛开疾病的严重程度谈休学或辞职,都是对病情、对自己、对未来不负责任的表现。
一般来讲,可以根据以下两种疾病状态来判断在现阶段休学或辞职是否合适。
如果是轻中度抑郁,你可能会有失眠或嗜睡等睡眠障碍,以及身体疲惫、缺乏精力、肠胃不适、头晕、头痛等常见的躯体化反应。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偶尔放松一下,远离学业或者工作的压力,比如给自己放一个小假休息一段时间。但这个时间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月,如果超过三个月甚至达到半年之久,那就不是一次短暂的放松,而是在逃避。
如果是重度抑郁,你是没办法继续完成正常的学业和工作的,尤其是已经出现了一些木僵(身体僵住不能动)、妄想、幻觉的时候,不仅无法正常上学和工作,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危险想法。
所以一旦确诊是重度抑郁,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告诉家人,让他们帮自己做好保护,或者直接住院治疗,控制住病情,确保病情不会进一步恶化。
判断自杀意图
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最关键的是判断患者何时最有可能自杀。
自杀分三个步骤: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实施。几乎每个抑郁症患者都会有意念和企图,但要走到实施这一步,还需要客观条件。
依据抑郁症临床症状表现,医学上把抑郁症分类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
轻度抑郁症患者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容易疲劳,多思多虑,自卑消极,无缘无故出现多种躯体不适;
到了中度,还会追加脑功能阻滞和精神运动性阻滞,患者感到自己大脑思维功能、行动功能和社会功能下降,不敢见人,人际交往发生障碍;
到了重度,患者情绪极为抑郁,已无法感知喜怒哀乐,思维动作严重迟缓,语速慢,语音低,语量少,应答迟钝,严重者可呈木僵状态。一天之内,经常不言不语,不动不吃。
那么,是不是重度抑郁症自杀危险最大?
不是。这正是抑郁症的独特之处: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发生在从轻度向中度恶化,以及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阶段。真正的重度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概率相对较低。
原因是,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特点是:先改善患者的动力,后改善患者的情绪。自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自杀的意愿和执行的动力。
重度患者往往大脑一片空白、体力不支,不具备自杀能力;而药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脑的抑制先得以解除(有了动力),可是情绪的好转要落后一周(自杀意念还在),自杀往往在这一阶段发生。
这也是为何,部分中度和重度抑郁症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以后,在数周内自杀率反而上升。
也许患者再坚持一两天,就能挣脱黑暗,迎来光明。但是,他看不见曙光在前,放弃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
痛苦是很难杀人的,绝望才是真正的杀人元凶。
干预自杀,就要学会识别患者从轻度向中度恶化、尤其是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关口。在这两个时段,要把病人看好,最好寸步不离。一旦出现闪失,后悔莫及!
如果病人吃药一个月,一直情绪状态没有好转,但是忽然开始闹事,拒绝吃药,情绪激动。这说明患者有力气闹,可能药要见效了。如果病人闹,由他闹,不用劝解,只需做好两件事:一是督促他每天吃药,一粒不能少;二是把家里的阳台、窗户封好,寸步不离人。
意志比较坚强的患者,则要有自我拯救意识。自杀往往发生在一念之间,很多时候仅靠意志难以抵抗自杀的冲动,这时,就要有意识地让自己不具备自杀的条件。只要死不那么容易,自杀冲动就会再而衰、三而竭。
不要传播自杀方法
当一个人因为自杀去世时,切忌在公开互联网中传播ta的自杀方法
一个人自杀死亡后,如果电视新闻详细报道了这个人的自杀方法,就会立刻导致接下来一段时间周围收视地区自杀率大幅度上升,并且自杀的方法都会模仿这个已经成功的案例。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传媒信息都不会讲人的自杀方法,甚至不会讲怎么死的。
推荐书籍:
《心理危机干预实用指导手册》施剑飞、骆宏主编
尾言
本文章由寒涟漪结合大量参考文献进行整理。
这篇文章我其实写的非常非常的保守,文章所列出的所有的方法几乎都是没有任何法律风险以及对干预人本身造成伤害的风险的。通篇大量采用了已有多文献方法和普适方法。同时也回避了大量社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干预方法。同时对于大量效果存疑/有争议/有人身安全风险/有法律风险的干预手段我都没有列出。
我其实在好几年前,就一直有想整理一个在跨性别社群中有力并且有效的危机干预手册了。但是说实话,直到今天为止,我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方法才是社群干预最优的手段,如果一味的去照搬心理学和危机干预学的文献,就会存在严重水土不服的问题。但如果单方面的拿我自身的干预经历去总结,又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误导。
因为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绝大多数的危机干预文献在干预中国大陆地区的跨性别群体时都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的问题,尤其是在除了心理干预(谈话交流)以外的具体社会工作方面。
但显然,整理指导手册是必须的,社群危机干预指导手册的意义其实非常的简单粗暴:有总比没有好。
就好像社群中很多不合格的干预者:贡献大于伤害,就是好的。
我早在很多年前就深深的意识到,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永远不够的,只靠一个人,社群现状永远无法改变;永远都会有新的花瓣凋零。
哪怕手册的内容不全面,受到各种局限性,但只要对社群中的干预者起到一点点参考意义,都是有价值的。
同时我也能切身体会到绝大多数志愿者面临的窘境:有一颗想要帮人的心,却不知道从何做起,又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合适的,于是黯然退出。
希望以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