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早就被抛在时代背后了。

GPT都能想明白的事情:arrow_down:

  1. SNS平台(Twitter、Reddit等)提供了更简单、快捷的互动方式。这些平台聚合了更大的用户群体,利用算法推荐内容,使得信息的传播效率远超传统的论坛结构。
    用户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快速浏览和获取内容,而不是登录单一的论坛并浏览层级清晰但冗长的讨论帖。

  2. 论坛帖子的交流模式往往是非即时的,需要较长的阅读和回应时间。而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媒体已经满足了现代用户对于“快速互动”的需求。
    自建论坛往往聚焦于某一特定主题,但现代用户的兴趣更为多样化,他们倾向于加入多个兴趣小组,而不是在一个论坛中深耕。

  3. 综合性平台(如Reddit)和问答型社区(如Quora、知乎)整合了论坛功能,同时提供更多的互动方式和便利性,进一步压缩了自建论坛的生存空间。

  4. 论坛的内容多以时间或简单的版块分类为组织方式,用户需要手动搜索或浏览大量页面才能找到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主动寻找”方式与现代用户行为不匹配。
    社交媒体和综合性平台利用推荐算法,精准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无需用户主动寻找。这种被动消费模式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更符合现代用户的习惯。

  5. 传统论坛通常需要注册、登录、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甚至有些论坛设立了较高的权限门槛(如积分制),这对想要随时随地快速参与的用户来说是一种阻碍。
    现代用户更倾向于轻量化的互动形式,如点赞、转发、表情评论等,而论坛的主要互动方式(发帖、回帖)显得繁琐。

  6. 隐私问题:自建论坛的注册系统和权限管理往往较为基础,用户可能需要暴露较多个人信息。而现代用户对隐私保护越来越重视,社交媒体提供匿名互动或隐私保护选项,迎合了这种需求。

  7. 心理舒适区:论坛讨论通常围绕主题展开,用户可能会因为表达观点受到批评甚至“杠精”的攻击。相比之下,社交媒体通过私人聊天、小组讨论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友好的互动空间。

  8. 论坛的单一功能:论坛主要用于信息交流,娱乐性和互动性较低。即便有“灌水区”或“水贴”版块,也难以与现代娱乐形式相比。
    短视频、直播、游戏化内容(如TikTok、YouTube、Twitch)成为用户时间的主要消耗点,吸引了大量用户注意力,而论坛无法提供类似的多功能体验。

  9. 论坛社群的“封闭性”:传统论坛的社群归属感很强,但其封闭性和排他性也让新用户难以融入。而新用户的缺失又进一步导致社群逐渐萎缩。
    现代社交平台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社群体验,用户能够通过兴趣标签、推荐算法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而不必长时间停留在某一论坛中培养归属感。

  10. 自建论坛常常面临大量用户生成内容(UGC),而帖子和回帖的实时监管难度大,稍有疏漏便可能触碰审查红线。中国互联网审查政策趋严,自建论坛需要承担更加严格的内容监管责任。一旦出现违规内容,论坛运营者可能面临高额罚款、停服甚至法律责任。

我们Futarino为什么还活着?

  • 留个念想
  • 世上总有 SNS 无法完成的事 —— 虽然 Project Transmtf.wiki 已经完成了其中的多数。哪怕没有人会想起来论坛的存在,如果有一天有人想起来,不应该让她们只能停留在想这一步。
  • 长讨论不应该消失
  • 服务器还没过期

Futarino已经注定失败了。如果要有后来者……

  • 去试试 ActivityPub 吧,这是小站唯一能与大型社交媒体竞争的可能
  • 不顾一切地回到最古的时代:去试试邮件列表吧
  • 或许论坛早就没有任何生态位了,去发展 wiki (Project Trans) 吧
6 Likes

:我永远都不会让自己的时间碎成玻璃𥻗子的…即使所有的东西冲进我的生活,撕裂我们的时间线。

:这又算什么,情怀吗?都是一群逆时代而行,不愿被时代改变的人罢了。

2 Likes

一个特殊人群的避风港而已
其他地方可没有数据储存,包括邮件…
其他社交平台也不是什么话都能说的()

社交媒体的传统互动——指一言不合开骂拉黑
社交平台的娱乐性——指推特看黄色小视频
大平台隐私保护——指给有渠道的打包卖,倒闭后也卖信息
轻量化互动——指登陆要手机号还要人脸识别,密码等于0

4 Likes
  1. SNS平台(Twitter、Reddit等)提供了更简单、快捷的互动方式。这些平台聚合了更大的用户群体,利用算法推荐内容,使得信息的传播效率远超传统的论坛结构。
    用户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快速浏览和获取内容,而不是登录单一的论坛并浏览层级清晰但冗长的讨论帖。

SNS平台很难迅速阅览过去发布的内容,无论是长文章还是即时通讯。

  1. 论坛帖子的交流模式往往是非即时的,需要较长的阅读和回应时间。而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媒体已经满足了现代用户对于“快速互动”的需求。
    自建论坛往往聚焦于某一特定主题,但现代用户的兴趣更为多样化,他们倾向于加入多个兴趣小组,而不是在一个论坛中深耕。

反过来说,对于少有长段空闲时间的用户,即时性反而是缺点。比如说如果我每天仅有短暂的时间发帖,且我和其他人有着时差的话,论坛的留言相对更轻松。

另外我认为多样化没什么不好的,如果把论坛当作信息的唯一来源、社交的唯一净土、生命的唯一支柱,给予其过高的期望反而会是有问题的。

  1. 综合性平台(如Reddit)和问答型社区(如Quora、知乎)整合了论坛功能,同时提供更多的互动方式和便利性,进一步压缩了自建论坛的生存空间。

其它的平台最大的问题是它们不是封闭的小圈子,规则可能十分有限制性。Reddit和知乎都要考虑商业化,也就是他们首先要对股东负责,其次他们要对当地国家的法律负责,最后他们才会考虑用户。而非营利论坛可以直接考虑用户。

论坛的封闭性、隐蔽性、法外性是其它平台几乎难以替代的优势。对于被压迫的群体来说,封闭的论坛很明显是必要的。

尤其对于性多元群体来说,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性多元平权,非常受益于论坛这样的赛博空间。

  1. 论坛的内容多以时间或简单的版块分类为组织方式,用户需要手动搜索或浏览大量页面才能找到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主动寻找”方式与现代用户行为不匹配。
    社交媒体和综合性平台利用推荐算法,精准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无需用户主动寻找。这种被动消费模式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更符合现代用户的习惯。

论坛的分区和标签可以帮助解决信息偏好。

推送算法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它能创建回音壁,造成政治极化。

  1. 传统论坛通常需要注册、登录、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甚至有些论坛设立了较高的权限门槛(如积分制),这对想要随时随地快速参与的用户来说是一种阻碍。
    现代用户更倾向于轻量化的互动形式,如点赞、转发、表情评论等,而论坛的主要互动方式(发帖、回帖)显得繁琐。

和3相似,避难所要是没有墙就不是避难所了。在知乎或是其它类似的平台,跨性别者几乎没有任何手段过滤反跨者。考虑到环境,跨性别者进行公开发言是需要勇气的,而其它平台的公开性和易注册性反而是种缺陷。

论坛也有点赞功能。

  1. 隐私问题:自建论坛的注册系统和权限管理往往较为基础,用户可能需要暴露较多个人信息。而现代用户对隐私保护越来越重视,社交媒体提供匿名互动或隐私保护选项,迎合了这种需求。

这种匿名隐私也可以保护反跨人发表反跨言论。而且中国大陆实际上强制让许多隐私公开化,或至少是被政府掌控,本来那些平台也没有匿名性了。

反倒是论坛实际上并不是实名制,不暴露个人信息反而确实方便生活在极权国家的政治异见者实现言论自由。

  1. 心理舒适区:论坛讨论通常围绕主题展开,用户可能会因为表达观点受到批评甚至“杠精”的攻击。相比之下,社交媒体通过私人聊天、小组讨论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友好的互动空间。

如之前所言,反而是论坛更能保护跨性别者这样的被压迫群体。当然,跨性别者之间的冲突——如果调和不了——可以新起一个别的论坛。只是相对知乎这种公共平台来说,论坛更加安全和友好。

  1. 论坛的单一功能:论坛主要用于信息交流,娱乐性和互动性较低。即便有“灌水区”或“水贴”版块,也难以与现代娱乐形式相比。
    短视频、直播、游戏化内容(如TikTok、YouTube、Twitch)成为用户时间的主要消耗点,吸引了大量用户注意力,而论坛无法提供类似的多功能体验。

论坛本来也不应该承担所有的职能,就像人不应该期待烤面包机可以有智能手机的功能;反过来说,智能手机就算功能再多,它也不会加上烤面包的功能。

  1. 论坛社群的“封闭性”:传统论坛的社群归属感很强,但其封闭性和排他性也让新用户难以融入。而新用户的缺失又进一步导致社群逐渐萎缩。
    现代社交平台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社群体验,用户能够通过兴趣标签、推荐算法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而不必长时间停留在某一论坛中培养归属感。

避难所和桥梁只能选一边发展。其它公共平台比如知乎或微博,本来就是桥梁功能,但是避难所却少见。知乎这样的公共平台,根本不会对跨性别者产生避难所功效,所以有避难所功效的论坛是必不可少的。

  1. 自建论坛常常面临大量用户生成内容(UGC),而帖子和回帖的实时监管难度大,稍有疏漏便可能触碰审查红线。中国互联网审查政策趋严,自建论坛需要承担更加严格的内容监管责任。一旦出现违规内容,论坛运营者可能面临高额罚款、停服甚至法律责任。

幸运的是,论坛某种意义上能够提供法外性。如果操作合理,完全可以做到将实际控制人和服务器设立在中国大陆以外来回避中国极权政府的干预。对新用户的审查、内部分区等等也可以进一步减少风险。而这些都能保证宝贵的言论自由,而相对来说其它任何中国大陆的平台都不具有竞争这一点的可能性。

Futarino就是避难所,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那种。

取决于你如何定义了。如果你希望把Futarino打造成知乎那种平台,那我觉得这种计划自然会失败。Futarino也不太可能在目前的环境中商业化。我认为它只能依靠某种赞助的模式,靠金主维系论坛的存续。

虽然论坛本身无法成为金主,但是论坛可以构成金主的避难所,产生某种孵化作用。也就是说在论坛的用户,可以自己去进行商业活动,比如做游戏,然后拿游戏售卖的营利来支持论坛这个避难所的存续。

非营利机构如果硬搞商业化反而容易加速灭亡。它要么靠政府资助——在这个情况下基本不可能;要么就是靠赞助人。如果非营利组织要突然搞商业化,就意味着它要放弃自己为数不多的所有优势,并且去和那些已经成熟的企业进行竞争,自然会失败。

反过来说,如果Futarino能够保全以上我提到的所有优点,那么它不仅不会死,而且会是持久的避难所。

(相比其它平台的)低互动率是没办法的事情,跨性别者本来人就少,由于被社会压迫,经济能力更差,所以不应该指望它能像其它平台一样活跃。但反过来说,正因为这种情况,Futarino对跨性别者的保护才是珍贵的。因为它真的能做到直接、踏踏实实地保护跨性别者,反对仇恨言论,不用看其它反跨人的脸色,也不用受极权政府的言论审查,所以它就是极为珍贵的避难所,这就是它的生态位,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成功。

3 Likes

或者用最简单的话来说:

烤面包机的作用就是烤面包,它就不该去和其它东西竞争。

如果一个烤面包机公司非得随波逐流给烤面包机加上短视频功能,乃至于放弃烤面包机本身的功能去加别的功能,往往是既竞争不过智能手机,原本指望烤面包机来烤面包的忠实用户也会丢失。

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做好烤面包这一个功能,智能手机再厉害,他们的用户想要烤面包的时候也必须要买烤面包机。

现在Futarino最核心的、最无法替代的功能就是跨性别独占的避难所,某种意义上是偏袒跨性别者、对其友善、反仇恨的避难所,那就让它保持这个功能,其它任何平台都不可能与它真正地竞争或提供替代作用。搞好它,它的目的就达到了。相反,如果为了任何其它目的放弃了这个核心,Futarino反而才会失去了存在意义。

3 Likes

futarino也会忘记续费服务器吗

5 Likes

我感觉这种不大不小的论坛是非常好的

即时通讯工具(比如电报群)很难同时进行多个话题,有时难以插话或开启新话题,而这正是论坛的好处。

推特这种SNS又太分散了,我一是不能把所有mtf关注一遍,二是不能做到在刷推特的时候所有内容都和mtf有关。不像论坛既能保证内容相关性,又可以看到今天所有新帖子(如果论坛太大则不行)。而且推特的杠精问题显然更严重,还有黄推到处打广告。

我觉得reddit倒是不错,不过现在https://reddit.com/r/mtf_zh 没什么人,而且相比自建论坛,用reddit会受制于reddit的功能和规则。

2 Likes

还有就是论坛可以方便地查询很久以前的帖子,有价值有知识的帖子可以一直发挥作用

2 Likes

挠头,为什么突然之间会说这件事
我感觉论坛的时差性对我特别好。如果sns看太多了会很疲惫,对方会期望我即时回应,论坛给我留下了呼吸的空隙。

4 Likes

渲染衰败的气氛,埋下伏笔,为未来某一天跑路作铺垫(点头

1 Like

倒不是定不定义的问题,而是这是一件time consuming并且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事情,并且两年多来llt和现在的futarino为社群做出的贡献远远不如它所带来的伤害,这让人很难愿意继续花费时间金钱维系下去。

然而真的能做到这些的显然不只有论坛。恰恰相反的是,小论坛提供了一个直接的靶子,反跨人可以直接通过对点攻击来骚扰、甚至直接通过攻击服务器来摧毁你觉得的“避难所空间”,越是大环境压力增大,这种集中式的地方越相当于送更好的靶子给transphobia打不是吗

在数月前,由于不堪spammer的骚扰和钓鱼攻击,futarino甚至不得不开启发言审核,需要头几个帖子手动批准,这也展示了小论坛有多么脆弱

再说现实的,“避难所”前提条件要想成立,首先得要让人信任这是避难所吧,但是无论是llt还是futarino的名声早就臭得跟屎一样了,可以说几年前的避难所设想早就不可能实现了

从这点看你站连X都不如,甚至连知乎都不如:grin:

很好 期待那一天,到时候在家里设个扶他林的灵位没事拜拜烧烧纸。

1 Like

我啥都不知道,我是去年才“入坑”的()

1 Like

再见吧,成为那商号的一张活靶开枪吧。

1 Like

不知道说什么才知道留个emoji吧:smiling_face_with_tear:

ll彻底去世了吗,草

1 Like

技术上我可以恢复2023年11月19日的备份。

虽然……咕

2 Likes

但是网址会变是吧()

1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