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厌女:MtF 就没有男性特权吗?MtF 就不与女权主义有关吗?

“哈基米”不是厌女梗。作为原作动画赛马娘和一个优秀音MAD的观众,该词最早仅仅是原作中Hachimi一词的空耳,后有人将此段进行音MAD创作。后该段音MAD被大量用于小猫的视频,导致很多圈外观众认为该词是小猫的意思;进而两派人互相不对付。现在将哈基米解释为小猫,是一种对乱用圈内词汇的解构性用法。至于为何其被认为是厌女梗,我不得而知,因此我觉得这是将一个不相关的词汇刻意与性别相关联,是不合理的。

真正的厌女梗是该词的衍生词汇“哈集美”。

3 个赞

恶意运用本身就是对词语的一种污名化,难道我们应当因为一个词被污名化了就不使用吗?这恐怕有过度自我审查之嫌。

3 个赞

“整个整体都在迫害一群人”的意思应该是:“一个群体在迫害另一个群体”,对吧。那我的疑惑是,为什么“无论你想做一个好人或者坏人都没办法”,就因为一个人有了男性的标签,他现在站出来说,我觉得男权社会是错误的,并且为受到迫害的女性站出来发声了,难道要将他归为非男性吗?

“想做”好人和坏人始终是“想”,我认为有行动的人不应该被归为“这个群体”。

我上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位长得比较胖的女生,在初二时转入了学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男生嘲弄她,女生疏远她,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现象,并且站出来指责说,这样做是不正确的,这是对一个人的歧视,凭什么歧视她看不起她嘲笑她?我选择主动帮助她。

同时我小学的时候有一个男生也遭受了类似的遭遇,我当时的选择也是站出来说,这样做是不正确的,我不合作不参与,并且我同样主动选择去帮助他。

如果一个我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并且我被指出,我参与了系统性的压迫,我个人的确是不能接受这样的指控的。

不能逃脱制度性罪恶不意味着要指控每个人都参与了制度性罪恶,否则凭什么有人选择去反抗,去改变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 Not all Men 并不可以理解为帮助男性“开脱”,其意思应该是承认有男性选择不与这样的制度合作,或者实质性做出了对抗,不应当用“制度性罪恶”一言以蔽之,否定一个个体对反抗群体压迫做出的努力

3 个赞

“哈基米”最早确实不是厌女梗,但是在如你所说的“双方互不对付”之后,坚持“哈基米”是动漫中的含义的那一方中的一些看了点动漫就自以为自己比别人更高贵的incel就开始用“哈基米”来嘲讽你所言之“另一方”——把猫称呼为“哈基米”的女性,这个梗也就有了厌女的含义

2 个赞

“哈基米”这个词可能尚有争议,但“豪猫(好猫)”、“键帽(贱猫)”、“哈气”这些词一开始就是虐猫者发明的虐猫用语,本身就带着不好的含义,我不认为解构这些词的背后含义而继续使用是好的

1 个赞

另一方为什么一定是“把猫称为哈基米的女性”,不可以是把猫称为哈基米的人吗,这本质是圈子内外的冲突,是亚文化扩大化的冲突啊

2 个赞

因为当时主要是小红书女性用户把猫称为“哈基米”,然后一些incel以为自己看了点动漫比谁都了不起、比谁都高贵,然后又看到这么做的是女性,就开始借着这个梗发泄自己的厌女情绪和优越感。当时肯定也有把猫称为“哈基米”的男性,但是没有被incel攻击

那时incel就已经开始说“小红书集美认为哈基米是猫的意思还不听劝”云云了,所以可以断定他们攻击的就是女性,而不是单纯的对圈外人的攻击

1 个赞

被攻击的男性全在贴吧,小红书当然看不到了

3 个赞

即使他们也攻击把猫称作“哈基米”的男性,也不能否认他们攻击把猫称为“哈基米”的女性时有厌女情绪的事实,也不能否认一些incel使用“哈基米”这个词来传递厌女情绪的事实

2 个赞

我始终认为看待任何文字都要结合语境,看待任何事情也都要结合情境

显而易见地,“not all man”这种说法本来就是一些incel在面对女性主义者对男权压迫的指控时,编造的为自己和男性群体开拓的说法。也就是尝试让女性主义者认为坏的男性是极少数,进而停止对男性和男权社会的声讨

1 个赞

哈基米这个词的来源确实是赛马娘,但是一个词的词性是会变化的。正如现在这一词被虐猫人士大量运用,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虐猫的意味。

内容警告:虐猫梗。这里有一个“哈基”被泛虐猫文化社群造梗的例子。

哈基猫已有哈根,建议达斯

当时“哈基米”被incel拿来嘲讽小红书女性不懂,并有人编造关于「日语中哈基米意思是小猫」的帖子,截图不明观众反应取乐。说是厌女梗并不为过——不过我那句话确实表达得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演化出厌女意味,进一步沾染虐猫意味」

词语背后的含义发生变迁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小仙女”一词本来也是来源于女性之间的自称和互称,但是随着 incel 的滥用,词语浸染上贬义。

1 个赞

这种事情一般都是需要仔细区分看待的吧。

我认为对于一些对群体的被污名化的词汇,在明确知道它有贬义的情况下,进行贬词褒用,反击污名化者,这可能是一个好的事情。

一开始就是对个体的侮辱词,比如“阿巴阿巴”,这类词语我实在不觉得有什么应该用的理由。用它们就是在传播网络霸凌,我觉得没什么话说。

在直播中观众发现,李赣2岁多的女儿悦悦竟然还不怎么会说话,只会说一些:"阿巴阿巴打朵朵"这样的声音。狗粉丝们开始管他女儿叫 “夺子姐”。…… 不过观众的喜欢不是真正的喜欢。李赣的粉丝多是嗨粉,最喜欢的就是骂他,给他起外号叫李老八,叫他老婆土货,在发现他女儿的这个状态,就嘲讽他基因差、女儿智商低,给他女儿起外号“ 蜀国神童”来讽刺他女儿,甚至还把她不清楚的话语音译了,创造了“夺语”
阿巴阿巴阿巴是个什么梗? - 网络冲浪研究院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5376128/answer/1309174111

再说到“哈基米”“哈气”之类的词。假若你已经明知道有人在恶意运用这个词,成为虐猫社群的“暗号”,却不对他们做出谴责,继续在公共语境里使用,是否有替那种恶意文化扩散、正常化之嫌?

我觉得这并非是“自我审查”,而是应该有的道德敏锐度。

2 个赞

那我的看法可能不太一样,例如我仍然会在讨论哈基米音乐作品或者音MAD的时候使用,但是我会将其限制在讨论该领域的范围内,至于其余的时候,我认为在公开场合使用哈基米指代小猫确实可能有不妥

但是在我确实只看到使用哈集美作为侮辱性语言的男性,所以我个人并不太能接受哈基米这个词本身被滥用为厌女的说法

虐猫的确实该死,因此如果确认该词语和虐猫有关,我会拒绝公开使用这个词

2 个赞
Incel恶俗视频作品

我觉得“哈基米音乐”本身就携带厌女情绪,比如下面这个就很明显
哈基打歌_哔哩哔哩_bilibili

另外我认为用“哈基米”指代猫并无不妥,反倒是只允许别人用“哈基米”指代动漫中的含义很不妥,有那种很霸道的意味

你的理解应该有点偏差。

“无论你想做一个好人还是坏人都没办法”,指的是,生活在系统性的歧视与压迫下,作为优势者的个体的微小努力是无法抵消这个系统产生的影响的。

让我们讲一个纯虚构的故事。

假设一个贪官落网了,但是这个贪官对家人瞒得很好,家人都不知道它贪了很多钱,以为自己优越的生活是合法途径得来的。
贪官的孩子是一个正义的人,品行出众。知道了这件事后,它捐了很多钱给公益事业。但是,它仍然不可避免的,因此政审受到了影响,此生无法进入某些特定的工作。
贪官的孩子应该觉得冤枉吗?

这个故事里贪官的孩子象征“好男人”。“好男人”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错误的社会中,并且努力做出改善。但是,“好男人”仍然被指控参与了系统性的压迫。于是“好男人”觉得很冤枉。

——然而并没有什么好冤枉的。

对于贪官的这个例子,我们知道,“祸不及家人的前提是惠不及家人”。贪官的家人,哪怕对此不知情,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非法的利益。如果没有贪官背后操纵,“贪官家的好孩子”没有办法享受现在这样优越的生活,没法居住在现在的房子里,没法进入现在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贪官家的好孩子”没有直接参与犯罪,这只是让它不被追求刑事责任。但它实实在在享受到的那些利益,哪怕并不是出于自愿,也永远无法消去。这使得它永远没法觉得自己“无辜”。

  • 因为靠贿赂上位,某某房地产爆雷了,许多人因此血本无归,无家可归。——这些钱一部分流到了贪官手上,进而一部分花在了“贪官家的好孩子”手上。
  • 贪官替某个工厂“摆平”了某某安全事故。因为设备老化,安全检查不达标。本应该能避免死去的工人们死了,但是死这些人的赔偿比不上定期检查设备的收益。这多出来的一部分收益作为贿赂流进了贪官的手上,进而一部分花在了“贪官家的好孩子”手上
  • 因为贪官把“贪官家的好孩子”安插进了最好的班级,本来有资格考入这个班级的人失去了接受更好教育的能力,最后没能考上本应能考上的大学。这更好的教育的机会当然是留到了“贪官家的好孩子”手上。

“贪官家的好孩子”现在站出来说,我觉得贪污受贿是不对的,并且我为公益事业做贡献了。——这难道就能让它免受任何代价吗?死去的人的命是因为受益者觉得“这不对”就能回来的吗?

“好男人”就是这样的人。没有直接参与父权压迫,但是它们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父权社会的利益。

  • 出生就是第一关。在独生子女的政策下,有大量封建思想作祟的父母选择性堕胎,创造了 115:100 出生的性别比。也就是说,至少 10% 的男性从一开始就没有出生的资格,他们的出生是踩着姐姐的尸体出生的。“好男人”是否是这10%?

  • 教育是第二关。研究表明,当男女同校的时候,教师倾向于靠以女生为反例来赞美男生。[1] 他们发现,教师对于男女学生的表现存在不同反应方式:对于男生,老师更可能赞扬他们“正确知识”(正确答案),且较常忽视他们的错误。对于女生,老师更倾向于表扬“行为乖巧”而非学术表现,同时容易忽略女生的“正确知识”并更批评她们的错误。这会让男生显得更聪明、更有能力,女生则反而被“行为”掩盖了学术表现。——这种从小的性别偏见会导致女生更难走上学术道路。“好男人”是否从未受益于这样的教育偏见?

  • 社会又是一关。同样是骑摩托车,如果你看上去像是女骑手,更容易被恶意别车甚至撞车,导致生命危险。如果你的车是红色、粉色等刻板印象是“女性颜色”的车,在路上会遇到更多的人不耐烦的鸣笛、变道插队,甚至停车更容易被人恶意刮花。——如果你看上去像是“男性”,则这种情况会少很多。“好男人”有没有享受到性别带来的减少骚扰?

  • 被认为“适合男性”的工作,女性一旦犯任何错误,人们就会倾向于认为“女性就是不适合这种工作”,而男性犯错误,人们会倾向于认为这是他的个人能力问题。这种社会舆论直接导致女性通常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我的数学系朋友向我抱怨: 自己必须成绩好。因为作为班上少有的女生,如果自己没考好,人们会觉得女生就是学不好数学。进一步加深后来的学妹的困境。 而靠打压女性腾出来的工作位置给了谁?当然是男人。“好男人”现在的这份工作,是否是靠社会打压女性而得到的?

  • 一旦男性有什么需求,女性经常会被当成“资源”“提供”给男性。而男性当然没有这种风险。“八千湘女上天山”事件,1950年,为了“解决新疆官兵找不到老婆的问题”,中国政府在湖南等地宣传招18岁左右的未婚女兵。宣传中介绍新疆的美丽风景等,但是只字不提会强制为女兵分配婚姻的问题。许多女性抱着为新中国建设的愿望入伍参军,前往新疆,等着她们的是被逼婚,要求必须服从和比自己大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军人结婚的命令。“好男人”有资格拒绝吗?

一个善良的、有道德感的男性,应该意识到自己确实无可避免的属于父权制压迫的受益方。进而他有义务去做一些事情改变这个现状。

如果他做了这些事情,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好人,并不能说明他就不是一个“男人”,没有成为既得利益者的一分子。

更讽刺的是,类似“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事件中,你无论当多好的男人,都免不了直接对女性利益产生损害。

想象假设你是一个当时的新疆军人,集体的意志是大多数男兵都想要分配老婆。现在你被上级分配了一个不情愿结婚的女兵:

  • 接受:你直接参与了逼婚,可以说是合法强奸。与你结婚的她失去了自由恋爱的机会。
  • 拒绝:军队里光棍多的是,你的拒绝只会让她会被分配给另一个男人,说不定是家暴的坏种。

因此,“好男人”永远没有办法在父权社会里独善其身,免于受到一起的批判。哪怕做再多好事也不行。

然而,无法因为自己做好事而免罪,并不代表可以干脆不做好事,彻底敌对算了。

二战军国主义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日本的左翼认为自己的国家当了侵略者,因此站出来反对自己的国家,援助中国,甚至主动投敌,在战场上加入抗日的军队。

他们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但是你能说,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日本”作为一个整体就不该被制裁吗?毕竟这些人的家人也在日本,也会被一起受到影响?或者这些人应该被归纳为“非日本人”?

但是无论如何。哪怕做一个心安理得享受生活的人,都比反过来觉得“无论如何我都要被反对,那我干脆也上战场当战犯好了”要好。这是一定的。


  1. Golombok & Fivush(1994),Delamont(1996) ↩︎

3 个赞

3 个赞

这里举例不太合适,日本作为一个整体是被制裁了,但我们并不能指控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是战犯。

在男人这个整体和好男人的关系之间,用这个例子可能有些偏差。

但是我能明白你的意思。即使现在某个男性个体做再多的反抗制度的事情,或者她是MTF,也无法消除他曾享受过父权社会下的优待,因此不能免于被指控的结局。

1 个赞

意思是,批判的点在于这个观点经常被用来堵嘴或者阻止讨论,容易让讨论者忽略群体性问题,这样理解应该较为准确吧(?

2 个赞

这个情景大概是默认所谓的“男人”指的是接受默认社会男性角色的顺直男性吧。是想如果这个“男人”是一位同性恋男人或者甚至是一位尚未出柜的跨性别者呢?抽象化的对象最终还是得还原成活生生的个体,而当这么做的时候就很难从单纯的“好人”或者“坏人”角度去区分了,但也只有这么做的时候思维才能和具体的agent个体的行动挂钩。

我觉得这个帖子讨论中一个未被道明的差异是,这样的“定罪”(姑且这么称呼),它的意义是让人得到惩罚还是指导行为规范?如果为了定罪而定罪那会不会只是在浪费时间。如果是为了呼吁所谓“男人”进行反抗,那对那些已经在这么做的人是否有在起到这样激励的作用,还是在加剧矛盾?

说到底我们对抗的是同一个敌人,那就是违背人道的压迫,在这个层面上难道真的有单纯的受害者吗?(或者说难道所有人不都在扶持运作这个社会机器所以在一定层面上持续压迫吗)。我觉得突破这种困境的办法是认清包括宏观、微观的问题,历史以及结构后从以人为本的可操作主观能动性的语境下出发去用行为(包括语言,思想和行动)去支持它的变革。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得重新思考定罪,群体,行动和未来可能性的意味。

急着去上班写的不好,抛砖引玉了 :douni_tear:

1 个赞

我好像回到了本帖的标题:

为什么跨性别女性应当支持女权主义?
因为她们曾享受过父权社会带来的特权,并同时在跨性别后受到了可能比顺性别女性更大的压迫,因此她们有义务支持女权主义。

为什么顺性别男性应当支持女权主义?
因为他们享受父权社会带来的特权,并同时也受到了父权社会的压迫,因此他们有义务支持女权主义。

大概是这样的意思,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有问题

3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