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者染色体评估结果及核型分析必要性的探讨
Erciyes Med J 2021; 43(2): 166–9 • DOI: 10.14744/etd.2020.67915
摘要
目的:性别不安(性别焦虑)是指个体对其指派性别感到不适的状态。在许多国家,核型分析是激素治疗前过渡期的常规检查项目,用于确定生理性别。因此,结合临床与遗传学发现,我们探讨了性别不安个体染色体分析的必要性。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核型分析方法评估了67名无亲缘关系的个体。
结果:其中5名个体为男跨女(MtF),其余为女跨男(FtM)。除1例嵌合型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 45,X/46,XY)外,未观察到其他染色体异常或染色体重排。
结论:本研究评估了性别不安个体的染色体分析结果。结合现有文献及本研究数据,我们认为,除非临床、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提示其他性发育异常,否则常规染色体分析并无必要。
关键词:跨性别者、核型分析、遗传学、性染色体异常
引言
性别不安是指个体对其出生时指派的性别感到持续不适的状态。其患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4.6例(出生男性为6.8例,出生女性为2.6例)[1]。在多数医疗实践中,核型分析是激素治疗前过渡期的常规检查项目。许多国家要求通过染色体检测区分遗传因素导致的**性发育异常(DSD)**与单纯的性别不安。此外,这类个体是否存在其他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也备受关注[2]。因此,本研究结合临床与遗传学发现,评估了性别不安个体进行染色体分析的必要性。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纳入97名在性别重置手术前申请染色体分析的个体,其中67名完成核型分析。记录其病史及体格检查结果,所有参与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土耳其伊兹密尔 Dokuz Eylül 大学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
遗传学分析
采集外周血样本至肝素钠真空采血管,淋巴细胞采用RPMI 1640培养基培养,添加15%胎牛血清、植物血凝素(PHA)、L-谷氨酰胺及青霉素/链霉素。培养第2天加入胸苷同步化细胞,次日经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以秋水仙胺处理使染色体延长。低渗处理使用0.075 M氯化钾溶液,固定采用卡诺氏液。染色体经G显带技术处理,每例个体至少分析25个中期分裂相,分辨率达500~700条带水平。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4.0(IBM Corp.,美国)进行分析,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97名无亲缘关系的个体中,我们成功对69%的个体(67名)进行了核型分析。除1例**嵌合型特纳综合征(45,X/46,XY)**外,其余个体的染色体分析结果均正常。
该特纳综合征嵌合体个体身高165 cm,体重56 kg,体格检查未见异常,激素水平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且未表现出典型症状(如卵巢功能减退或早发性卵巢衰竭)。
在性别过渡方向上,仅5名个体为男跨女(MtF),其余为女跨男(FtM)。
表1. 各性别组的平均年龄比较
| 性别组 | n | % | 年龄(均值±标准差) | 显著性(p值) |
|---|---|---|---|---|
| FtM(女性向男性) | 62 | 92.5 | 24.32 ± 4.83 岁 | p > 0.05(无显著差异) |
| undefined | -— | -— | -— | -— |
| MtF(男性向女性) | 5 | 7.5 | 28.6 ± 7.56 岁 | |
| undefined | -— | -— | -— | -— |
缩写说明:
- FtM:女性向男性(Female to Male)
- MtF:男性向女性(Male to Female)
- SD: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 n:样本量
- %:百分比
- Sig.:统计学显著性
表2. FtM个体的初潮年龄、年龄及月经周期异常情况
| 初潮年龄(均值±SD) | 月经周期异常情况 |
|---|---|
| 14 岁 | 存在异常(n=22,35.5%) |
| undefined | -— |
| 无异常(n=26,41.9%) | |
| undefined | -— |
| 数据缺失(n=14,22.6%) | |
| undefined | -— |
说明:
- 月经周期异常:35.5%的FtM个体存在月经不规律(如闭经、稀发月经等)。
- 数据完整性:22.6%的个体初潮年龄数据缺失,可能影响部分统计分析。
- 临床意义:月经异常在性别焦虑(GD)个体中较常见,可能与心理压力或激素使用相关。
表3. 文献报道及本研究的染色体评估结果
| 文献来源 | 样本量(MtF/FtM) | MtF异常核型 | FtM异常核型 | 染色体异常频率(%)(MtF/FtM/总计) |
|---|---|---|---|---|
| Hengstschläger等 (2003) [2] | 61 (30/31) | 46,XY,t(6;17)(p21.3;q23) | 47,XXY (3例) | 3.34/0/1.64 |
| undefined | -— | -— | -— | -— |
| Bearman等 (2007) [3] | 400 | – | – | -/-/2.5 |
| undefined | -— | -— | -— | -— |
| Wylie & Steward (2008) [4] | 52 (46/6) | 47,XYY[42]/46,XY[8] | 45,XY,der(14;21) | 2.17/0/1.92 |
| undefined | -— | -— | -— | -— |
| Vujovic等 (2009) [5] | – | – | – | 0/0/0 |
| undefined | -— | -— | -— | -— |
| Inoubli等 (2011) [6] | 147 (71/76) | – | 46,XX,t(5;14)(q11.2;q13) | 3.19/0.85/2.45 |
| undefined | -— | -— | -— | -— |
| Auer等 (2013) [7] | 368 (251/117) | – | 45,X[10]/47,XXX[6]/46,XX[98] | 1.2/5.36/2.88 |
| undefined | -— | -— | -— | -— |
| Davies等 (2018) [8] | 139 (83/56) | – | 45,XX,der(14;22)(q10;q10) (2例) | – |
| undefined | -— | -— | -— | -— |
| Fernández等 (2018) [9] | – | 47,XXY (3例) | 46,XX,inv(12)(p11q21) (2例) | – |
| undefined | -— | -— | -— | -— |
| Bağcaz等 (2019) [10] | 217 (63/154) | 47,XX,+mar | 46,XX,t(3;5;6)(q11;q11.1;p11.1) | 0/2.6/1.84 |
| undefined | -— | -— | -— | -— |
| 本研究 | 67 (5/62) | – | 46,XX[47]/45,X[3] | 0/1.61/1.49 |
| undefined | -— | -— | -— | -— |
讨论
目前关于跨性别群体核型分析的研究数据仍较匮乏,表3汇总了现有文献结果(2-10)。
性别分布差异
近期研究表明,跨性别群体中MtF(男转女)与FtM(女转男)的比例为2.6:1,且整体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但本研究中MtF个体数量显著少于FtM个体,这可能与我国社会文化中男性主导的现状相关——MtF个体在公开性别认同方面可能面临更大压力。社会评判可能导致其反复质疑过渡决定并延迟自我实现。
性染色体异常的意义
现有研究提示,克氏综合征(KS; 47,XXY)是最需关注的染色体异常(6-9,11),其在男性新生儿中的发生率为1/450(12)。多项研究报道普通人群中47,XXY核型检出率达1.12%-1.5%(6-9)。KS以尿道下裂、小阴茎、隐睾及男性乳房发育为典型特征(13),但本研究未检出KS病例,可能与MtF样本量不足有关。
特纳综合征嵌合体的临床解读
本研究中1例FtM个体检出低比例嵌合型特纳综合征(45,X[3]/46,XX[47])。外周血中45,X细胞系占比<10%时,表型正常女性通常无明确临床异常(14)。但鉴于嵌合比例存在组织特异性差异(15),我们建议补充其他组织染色体分析以明确诊断。
染色体分析的临床必要性争议
本研究多数个体在未经医学评估的情况下自行使用激素治疗,反映其对性别过渡的强烈诉求。传统认为激素治疗前需通过核型分析排除以下情况:
- KS等可能增加激素敏感性肿瘤风险的染色体异常;
- 潜在的性发育异常(DSD)(1)。
但实践中,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影像学评估及青春期发育史往往已能提供足够诊断依据。
平衡性染色体重排的遗传咨询要点
对于倒位、易位等平衡性重排,需遵循以下原则:
- 父母核型分析可协助风险评估(若父母携带相同变异,则后代风险较低);
- 需提供遗传咨询以评估后代染色体不平衡分离风险(16)。
例如Fernandez等报道的2号染色体臂间倒位虽不增加子代智力障碍风险,但可能使流产风险翻倍(16)。此外,其研究中发现的t(9;22)嵌合体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相关,此类偶然发现需在临床管理中重点排查。
结论
如Bağcaz等学者所述(10),我们同样认为:若未发现其他性发育异常(DSD)的证据,常规染色体分析并无必要,因为通过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已足以判断个体的生物学性别。此外,从医疗经济负担和人力资源分配的角度,有必要重新评估对该群体常规开展染色体分析的实际意义。